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7 道试题
1 . 1981年,从基层干起的马胜利承包国企石家庄造纸厂并担任厂长。他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在厂里层层推行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努力开拓,生产新产品,终于打开了市场,成为轰动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以上材料说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A.自主经营权得到进一步放宽B.企业的发展只能瞄准市场
C.基层出身的厂长更有发言权D.承包责任制得到全面推广
2021-08-03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9501957551966465391371061816.5516.42
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118.5020.74
19781984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19.02
1985200310453212931521054—.42071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 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4 . 如图为1981年云南省维西县某公社农民签订的承包合同书。合同书签订的背景是
A.农业合作化的发展B.沿海经济特区建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21-06-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统编版)-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图是1981年《今日中国(中文版)》中有关“广东南海县侨汇建房”的新闻报道。该现象
A.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B.提供了解决港澳问题范例
C.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导向性D.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2021-06-1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6 .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21-06-13更新 | 11561次组卷 | 9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41次组卷 | 37卷引用: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8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2021-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9 . 1980年3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决定,根据社会需要,可以批准部分城镇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当年12月,我国颁发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个体经济重获新生。这表明(     ).
A.个体经济逐渐成为了主流B.个体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
C.市场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D.单一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2021-06-01更新 | 45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10 . 1985年2月,我国放开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价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此项价格改革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
方案1985年2月1985年7月
1.价格全部由国家制定,严格管理61.8134.7
2.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定价5.96.7
3.价格部分放开,部分控制30.858.2

A.市场价格机制逐渐得到认可B.计划管理体制遭到摒弃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价格改革增加农民收益
2021-06-01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纲要上-素养测评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