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2 道试题
1 .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经济可以与战国、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并列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高峰之一。但从发展的势头和速度看,从劳动生产率是否有相应的提高看,明清时期的“高峰”逊于前两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其说“发展”,不如说“发展与制约”“发展与局限”,或“发展与不发展”。这种“制约”与“局限”,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而是带根本性的。如果从农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农业的转型看,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合理的。

——据李根蟠《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制约》

材料二中国近代,各级政府开始设立管理农业的专门机构,颁发一系列专项经济政策和奖励章程,积极兴办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同时又饬令开设商埠,发展外贸农业,使沉睡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开始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化……。通过对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近代农业仍然停留在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方式……近代中国农业面临危机是不容置疑的……一个是整个国家、社会的特殊环境对近代中国农业造成的危机;另一个是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特点不能适应近代社会进步而面临的危机。

——据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历程已经走过了五个阶段。1949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粮食总量超过了5亿吨,人均占有量超过400千克,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水平提高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王国敏、李建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农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转型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的探索。
2022-08-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19491952年,人均粮食产量为224.16公斤。若以人均粮食310公斤作为解决基本生存的一个指标,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以下。1953年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需求。1955年,国务院制定并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

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连上台阶,深圳市在全国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此后凭票吃粮逐渐成为历史。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粮食产量410公斤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据刘晓雪、李书友《中国粮食市场60年发展历程与变迁特点》等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建国以来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2022-08-11更新 | 31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是整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90年代的农业萧条并未从美国经济中消除阴影,它一直在20世纪美国经济中成为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农民没有享受过20年代的繁荣,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他们的处境更为悲惨。19331月,美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席爱德华·A·奥尼尔说:“除非给美国农民想点办法,不然的话,不出一年,农村就要闹起革命来的。”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1954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6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7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三:19799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的原因。简述罗斯福政府为防止农村“闹起革命来”而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农业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相同之处,分析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
2022-08-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1954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年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年6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年7月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点。
2022-08-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赋役货币化,人口流动相对自由。在农村,农业商品化增长,冲击了自然经济,地主和佃户关系出现新变化;在城市,随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城镇兴起,出现了新型手工工场;商帮崛起,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人们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向对物的关系,旧的等级制逐渐分解,出现新的社会分层;以白银为主币的货币经济极大扩展,商业性行为几乎成为全社会取向,国家丧失了对货币的控制权,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儒学平民化趋势明显,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

——摘编自《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随近代工业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1949年后,我国农民占89.4% ,直到1978年仍占82.1% ,基本还是农业社会;1953年,随“一化三改造”,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1960 年,为应对经济困难,我国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80 年代后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在全国,非农产业职工已占53. 1% ,按国际惯例我国已不是农业社会;随户籍制度调整,农民、工人分化,我国产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摘编自《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晚明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作者对晚明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简析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网上搜集到了以下图片:《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据材料二、三,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7 . 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障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大量创办国营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全覆盖。计划经济时期,新增国有资本主要靠国家来投资。依靠高积累、低消费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仅在“一五"时期,中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8亿元。从国民经济各行业投资情况看,“一五”时期,工业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43%,“二五”时期为60%,“三五”时期为55%,“四五”时期为55%……形成了工业投资“一头独大”的局面。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

材料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综合研判,中共中央决定“抓大放小”,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抓大”当时是指重点抓好1000户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抓住这些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通过对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和借鉴,并结合中国国企改革实际,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199711月,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成立。1998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999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放小”的责任在地方,此后,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大大加快了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

——均据石建国《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有资本布局在1949-1978年与改革开放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布局的影响,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有益启示。
2022-08-02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选择考)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人口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即南北朝“八王之乱”引起的“永嘉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汉人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后北人第三次南迁高潮;明初政府屯垦戍边大规模北迁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边陲的大迁移。这些移民大潮中,越出国境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才日渐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计约为10万人,到鸦片战争前夕则增至100万左右。

——摘编自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材料二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前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流向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022-08-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海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国家出资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企业最初的改革是政企合一下的放权让利,试图通过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等方式扩大财务自主权,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随即经国务院批准,通过了《关于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规定》《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利润留成的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有企业迎来了较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开始探索并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保民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与国企国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国营企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营企业改革的影响。
2022-08-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