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2 . 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经济政策”,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卡片四:



(1)根据卡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卡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卡片二中的三个历史事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3)根据卡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八大的正确性体现在哪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八大正确决策没有贯彻执行后,经济政策的变化?
(4)根据卡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政策的认识?
3 . 1956年、1978年和1992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4 . 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初期“放权让利”的背景

(2)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的认识。

2017-11-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8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 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 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8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9 .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之多的外国商船和商品来广州进行贸易,使珠江之滨的广州呈现出一派外贸繁荣的景象。英国人威廉・希克为之惊奇,并发出了广州珠江的商船可以与伦敦泰晤士河相媲美的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着长达几英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根据百度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广州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在地域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属国际性及双边性,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它不是特区也不是新区,而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创新。
——百度百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学科浏览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