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南方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在90年代初我国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2019-06-18更新 | 2476次组卷 | 39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分析下图,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C.外交上我国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 .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 . 阅读下面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说明

A.政府停止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
B.计划经济手段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C.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历程
D.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现代化建设
5 . 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3462亿美元,其中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这反映出
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B.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
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
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较广泛认同
6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019-05-18更新 | 1249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质上体现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8 . 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此举
A.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映
D.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019-05-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经济全球化加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019-04-28更新 | 80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已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