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019-01-30更新 | 1751次组卷 | 4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2 . 1978年面对百年难遇的大旱,安徽小岗村18户普通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尝试……农民自下而上发动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功应该记在农民身上。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改革的特点是
A.复杂性与艰巨性B.自发性与主动性
C.长期性与曲折性D.渐进性与阶段性
2022-03-08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019-01-30更新 | 875次组卷 | 50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1981年,被誉为“迈出承包、雇工第一步”的广东农民陈志雄在当地引起了众多非议,是年5月,《南方日报》在二版头条刊发了《胆从识来-访大面积承包鱼期的社负陈志组),大胆肯定了这个搞活搞好渔业生产的能手。非在编者按中明确表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仿照试行。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C.农村改革引发城市改革D.群众创造力加快改革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B.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
C.农民生产自主权进一步扩大D.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
6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
A.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B.“大跃进”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评价了哪三次变法?概括张之洞对变法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历次土改的内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10-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选修班)
8 . 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从长远角度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民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了经济活力B.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C.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转移
2020-11-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9-08-09更新 | 142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10 .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无数次险恶的国内外环境的磨砺,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按美元折算增长近120倍。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分别说明其战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