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197812月十ー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摘编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三 要坚持党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摘编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突破“禁区”的具体做法。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10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宋以来,农村就已经面临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商业发展等较为现实的问题。而至南宋之时,这种社会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耕地不足;土地兼并使得农村财富集中;商业的快速发展,亦会促使物价的变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且使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矛盾重重。虽然如此,南宋的农村社会中并非只是充满矛盾的,其中亦有温存的面向。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农村中的富家在经济上担有较大的责任,而对于较为贫穷的农户,政府对于其给予较多的经济保障。举例而言,租佃制度中,佃户掌握人格上的自主,并且可以通过财富的积累改变自己佃户的身份。政府与富家亦有兴建水利建设之举,以促成农业经营生产。为了改善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其亦通过临时性的救济、长时期的义庄等缓解这种矛盾。

——摘编自学者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依然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1980年春天,“包产到户”的烈火冲决岩石的压迫上升到地面,由暗到明,由少到多,引起全国性的大争论。当时,多数省委不表态,有两个省的书记拍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开始搞“包产到户”的干部没有想升官的,都准备被撤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孩子已生出来了,他妈妈挺高兴,你不报户口,行吗”?国家农委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2期载文批判“包产到户”,文章的标题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包产到户”不是责任制》。1980531日,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无疑给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这对于打破一些人的思想僵化,促进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萧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农村经济的状况及政府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并简要分析邓小平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前瞻性谈话的意义。
2022-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我国两千余年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粮食生产始终囿于小生产的手工劳动水平,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必须承认,由于历代农民的辛勤劳动,在小生产手工劳动的范围内,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步地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亩产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郭松义等《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材料二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 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摘编自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它不仅采取了以前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继续往下走,走到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这些措施包括恢复家庭农场,取代人民公社;在工厂以个人经理取代革命委员会;奖优惩劣;从工业的自力更生转向大规模地引进设备和技术。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经济状况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些变化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明确要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年份,并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具体决策。
2022-03-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教研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代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52~195753.6%18.5%27.9%
1972~197733.0%39.0%28.0%

——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7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油料价格提高25%,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7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有学者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学者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2-11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材料三  1983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3 121亿元,比上年增长% 5%,超过计划增长40的指标;扣除农村队办工业产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7. 90。粮食产量3. 87亿吨,比去年增长% 20,棉花463. 7万吨,比去年增长28. 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 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和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走自己的路”中这条路的名称及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及引发变化的制度原因。
2021-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梨树全县有21个乡(镇),304个村。从1979年开始,梨树县农村也陆续实行了联产承包、大包干等生产经营方式的试点。1983年,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乡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原来的人民公社改成乡政府,生产大队改成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成村民小组。然而,计划生育、粮食征购、上缴提自等“三难”问题目益突出。1984年到1988年底,全县农民共大嫩集体提留款4602万元。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发现多数村民要求实行民主投票选举村干部。198612月,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622号文件,梨树县在北老壕村井展了基层政权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不划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的方式,由村民直接投票民主选举村委会干部。经过三轮预选和正式选举,结果,由乡政府任命已任职17年的村主任落选,村民们把一位有文化、懂科学、有开拓精神的小队会计推选为村主任。新的村委会干部就这样诞生了。

——摘编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上坚实道路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海选发端梨树县》

材料二   从城乡社区里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感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被觉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专栏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根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由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摘编自因新网《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选”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予以闹释
2022-02-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种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哪一国际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