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2021-09-27更新 | 4847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2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9501957551966465391371061816.5516.42
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118.5020.74
19781984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19.02
1985200310453212931521054—.42071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41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5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2021-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6 . 下面表格内容表明,我国
我国农村非农业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时间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1978年640.531.4
1996年65191.773.6
2003年106246.280.1
A.改革开放使农村的面貌发生巨变
B.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
C.农业中的粮食产量出现衰退危机
D.城市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021-05-26更新 | 23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1985年国家在粮食征收方面与农民实行新的合同制,农民交足国家收购的部分以后可以将剩余粮食卖到市场。当年新的国家合同粮价比上年下降10%,集市粮价则只及60年代中期的水平(同期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基本都呈上涨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乡镇企业助力农村经济发展B.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21-05-26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8 . 农村人民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权机构。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消解了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决定在农村设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由此可知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021-05-25更新 | 811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1977年11月20日,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通过“省委六条”,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等六项内容。这一举措旨在
A.巩固计划经济的地位B.完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C.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1-05-21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1978年之后的15年间,数以百万计的没有受过任何工业化教育的农民崛起于草莽之间,成了计划经济的“掘墓人”。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A.城市的改革难度远高于农村改革B.小岗村大包干经验在全国的推广
C.天灾导致农村粮食减产引发变革D.农村体制弊端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2021-05-15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