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依据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代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52~195753.6%18.5%27.9%
1972~197733.0%39.0%28.0%

——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7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油料价格提高25%,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 . 基层社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农村社会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借由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就此实现了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农村民主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狄煜《基于ISM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研》

材料二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进行的双重农村改革不仅直接促成了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系的全面解体,而且由此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材料三   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治理法律体系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由政策主导逐渐转向法律法规导向。2002年相继出台《土地承包法》与《农业法》修正案,而后《个人所得税法》(2008)对于农业税的免除、《保险法》(2008)对于农业保险的增加都进一步体现了经济法对于农村基层治理法律体系完善的介入。

——摘编自张慧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1949-2019)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治理体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初步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重建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5-1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较为重视农政的制度建设。在管理机构方面,中央的户部、工部、司农寺,地方州县长官乃至地方监察机关等机构均负有管理农业的职责。发端于前代的劝农制度,至宋代已经相当完备。除皇帝例行的亲耕籍田之外,首次设立了劝农机构——劝农司,又在地方官的官衔上加上劝农职事。从中央至地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法规条文,其内容关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如赋税、水利兴修、虫害除治等。宋廷多次将前人的农业书籍刊刻颁行,地方官在《劝农文》中介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开垦荒田,注重水利的兴修,使农地能旱涝保收。同时重视推广优良作物,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解决农民的资金不足,政府通过举办政府农业贷款、调节富户与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免征农器税与耕牛交易税等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摘编自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及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先后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1966年,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在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科研工作进展较快。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后,农业科技在恢复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1988年获得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奖312项。1972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27%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9811985年期间,提高到30%~40%。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摘编自信乃诠《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农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6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5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有学者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学者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2-11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6 .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恩。

材料一1933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工业复兴法,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间关系。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求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背景,并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020-11-0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迅猛增长,六七十年代约900项,1793~1815 年间约2000项,导致敌田或公地占比持续下降,农场的平均规模由17世纪的59英亩达到18.世纪的77英亩。期间,大农场饲养品种更为优良的牲畜,如良种绵羊:使用更好的农具,如到1808年配件易于更换的标准化铁犁开始投入使用,推动了铁犁全面取代木犁的进程。马拉播种机、马拉锄与脱粒机相继发明与改造;购买更多的肥料;四圈轮作制以及甜菜、马铃薯、油菜、萝卜、目蓿等作物得到极大推广。

——摘编自刘金源 (《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在联产责任承包制度下,土地使用权被一村一村地均分给村民,农业收入虽然很低,即便是最贫穷的农民也占有承包地的使用权利,其所起作用相当于一个生存的安全网,防止了完全的无产化。在青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部分中年以上的农民或妇女,可以继续耕种其家庭承包地,保有其使用权。因此,无户农业工人在中国仍然比较少见。

——摘编自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英国农业革会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概括20世纪70年代来开始的中国农业革命主要特征,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022-02-26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村支部书记的口述史

(水联、水钢是张家港市“村级企业的一面旗帜”,吴栋材为1979年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一、设想。

1980年底以前设想些什么呢?……今年冬天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全部种薄荷、公社已批准;1979年的冬天和1980年春天,开好鱼池,建好排涝系统,做到当年受益;1980年冬天把5队、6队……除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三角圩外,在种植上要粮棉并举,还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二、誓夺高产战当前今年秋播奋斗目标:小麦亩产增一成,力争达到650斤,保持全社第一名……薄荷亩产150元(一亩)生猪圈存达500头,农副工全面大发展,生活水平力争超过120元;两年半规划:11月初开以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填高三角圩走脚田基地……大队打算拿出每方土一角钱搞适当补助,其中抽出20%搞多快好为标准的奖励。

三、落实政策抓关键。

……生产队一定要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尽量做到定额管理为主,计件管理为辅,以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反对出工大轰隆,口号记杂工的错误做法;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和转变干部作风,……大量减少吃闲饭人员。

四、狠刹歪风不手软。

凡劳力外流在本县本省者(如租船运输,踏二轮车等),到10号止所订合同一律作废……在新疆等地各集体外出者,在9月底归队,过期按3元上交大队处理。外出拾花(荒)者按31天上交算。……实现四化,我们要变成工业省,2/3的人要搞工业和服务性行业,你这种贼里贼气的能让你进去吗?……仍有少数人还袭用“四人帮”横行时的那一套,胡作非为,头脑中私字作怪,还有严重的派性,抓住派性不放,这是极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197894日吴栋材永联村社员大会上的讲话《警夺高产战当前,落实政策抓关键,很刹歪风不手软》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史料价值。
2020-10-2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河北省联考2021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新高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 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淡。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两国农业新政策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求新是中国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简介(部分)

章节标题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制定价格、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
说明:通过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形成了系统性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第八讲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1
第十讲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内容:1950年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起了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二讲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2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参照第一、十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