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欧历史学家宣称,“整个16世纪的特征就是乡绅的兴起”。西欧乡绅阶级的形成主要是西欧富裕农民长期孕育的结果。富裕农民经济的扩张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的农场经济代替封建地产经济的过程。同时,以此为基础,富裕农民在地方事务中的政治作用,也令人瞩目最迟到15世纪中期,他们实际上控制了乡村的司法和行政事务。从社会身份上看,上层农民日益与乡绅、骑士交融;但从生产方式上看,却是骑士、乡绅向富裕农民开创的雇佣经济转化。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绅衿阶层形成于明代,但他们享有的政治特权即广义上的“绅权”,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绅衿就是明清时期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封建特权的标志。中国绅衿地主经济的膨胀,既如同一般封建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的地租剥削,又凭藉他们的特殊身份所取得的特殊权利,而这种特权是受到封建政府法律正式承认和保护的。明清绅衿的膨胀严重地摧残了生产力。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不仅在政策示范和鼓励致富的意义上为这些率先致富起来的新兴富裕农民封冠加冕,同时也开始赋予他们荣誉性政治角色,大胆启用,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新型富裕农民逐步进入农村的政权核心,具有政治参与的良好基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经过专业管理训练而形成的民主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了政治民主化的新气息。

——摘自徐向东《论新时期新型富裕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西欧乡绅阶层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同16世纪西欧乡绅阶层相比,明清绅衿阶层的不同,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富裕农民兴起的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

——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数,1954年还只有2%,1955年上升到14.2%,1956年后升96.3%,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一个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普遍出现了并社或超出社、乡、甚至于县的范围来进行协作的浪潮。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建议,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下面是1978~1984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品产量围。

——摘编自马晓河等《农村改革40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事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54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中得出的认识。
2019-04-10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省级联考】河北省新高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分科选科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绪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岌可危。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地经营方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新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018-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存在生产资料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至1956年,粮食比上年增长200亿斤。195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50亿斤。

——摘编自房成祥《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9年《大包干歌》在小岗村不断传唱。这年秋收后盘点,小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75万公斤增加到6.62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小岗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大包干”又到“大集体”——小岗村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中央引导农民所走的“组织起来”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条农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6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018-10-1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8 . 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阅读下列图片: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图1、图2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兴起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中图3、图4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实质。

2018-06-0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连江华侨中学等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2019-05-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会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材料三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简述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我国上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