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无数次险恶的国内外环境的磨砺,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按美元折算增长近120倍。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分别说明其战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排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摘编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
2021-09-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15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中国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和苏俄农业政策调整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1-08-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的不断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到法》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新乡村建设的兴起,源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一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可以看成是对二元体制和政策的一次矫正。它是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格局的重构,以提高农户和村集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农业、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为基本内容,并且与撤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恢复和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等基层组织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的。随后40年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我国农村总体小康的制度和物质基础,确立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起点。

——摘编自华南、王海珍等《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流变》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乡村建设的特点。
2023-02-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1940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材料三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六五”期间(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期间(19861990年);改革治理整顿
“八五”期间(19911995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潮涌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期间(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63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2022-05-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期改革从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期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期改革特点的成因。
2023-01-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8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热潮。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到1948年底,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改善,成为了农村的主人,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版)等

材料二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做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凤阳县等地一些社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农民也实行类似改革。1980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指出这种做法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19821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包产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至此,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第1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3)在变革农村土地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哪些可贵品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材料二   1949年国家粮食管理局成立,加强了对粮食的管控。1953年为配合工业化之需求,实行粮食等产品统购统销,进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1958-1962年,国家对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进,普遍实行定量配给制,以粮油票来供应粮油。“文革”时期,粮食供应问题再度恶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开始逐渐恢复粮食贸易市场,实行多渠道的粮食经营策略,粮食产量回升,但财政补贴日益加重。1993年起,粮票制度被废除,全国的粮食统销制度被取消,并且逐步开放粮价。我国加入WTO后,使得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摘编自何思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49~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发展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