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见图4)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销售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2017-08-04更新 | 1825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3 .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鼓励农民进城务工
C.继续推行联产承包制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l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6 . 下列图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社会变迁的经典瞬间,对图片影响概括准确的是( )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生产关系性质的转变D.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 .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进城务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