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变迁是指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一项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资源、时间和精力。在制度变迁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既要发挥部分个体自发创新作用以获得创新经验,又要借助政府强制力量以提高变迁效率.

——摘编自黄慧、王海洲《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制度变迁》


阅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提炼一个观点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经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或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7-2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二三十年代农业生产情况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建立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卷三》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出苏俄(联)当时农业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及其目的。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4)80年代初关于“大包干”存在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大包干”就是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倒退。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批驳。
2020-07-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摘编自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2019-11-06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随堂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局动荡、百业凋敝时,过剩的劳动力回流到农村和农业部门,加剧小农家庭人口资源紧张关系的同时减轻了城市商品经济吸纳就业的压力。待外部制度调整到位、百业待兴之时,小农家庭过剩劳动力再次流出,但是,这一调整过程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完成。不利气候因素长期大面积影响农业生产,或者王权未能及时控制吏治腐败、官僚豪强兼并土地辶势,或者遭遇外部侵略之时,这些外部非经济因素往往交织在起共同作用,导致小农家庭不堪重负土崩瓦解,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和王朝更替。

——摘编自温铁军《理解中国的小农》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家庭在调整社会资源方面的功能,并说明“这一调整过程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2019-08-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是中国封建租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宋会要》说:“乞令两淮州县,取民户见输之课,计其多寡,分画疆畎,而立契券,随亩增租,以其余给与佃人,庶革广占之患,从之。”宋代的佃户,租约满期,交租完毕,佃户可以另行租种别的地主的田地,有的还可以“或习学末作”甚至“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二、三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宋代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生产落后的地区,较多的实行着劳役地租,而在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间有折钱收租的。当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普遍通行的却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摘编自关履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永佃制已经开始在民间得以普遍流行,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永佃制主要体现为民间习惯法规范的创设和实践,官方通过法律对此制的调整直至清雍正年间才逐渐展开。就对明代永佃制的考察结果来看,民间已存在大量证明永佃关系成立的租佃契约。其中,万历、天启年间刊刻的《万书萃宝》《学海群玉》《增补素翁指掌杂字全集》等书对反映永佃关系的契约格式有着相对详细的记载。具体而言,佃户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具有永久耕作和自由退佃的权利,田主无权随意撤佃;同时,佃户缴纳定额地租,“倘遇丰荒,租谷不得增减”;另外,有些田主或会收取押租。而对于元代已经萌生的“一田二主”之现象,明代逐渐盛行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土地转租之情形尤其居多,甚至还出现“一田多主”的现象。

——张亮、杨清望《民国时期永佃制的结构与功能新探》

材料三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因为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统一经营并不削弱家庭承包的自主权,而将为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有助于发展集体经济。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永佃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最重要资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已有对“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春秋中叶以后,鲁、楚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明代中叶以后的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纵观二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自井田制瓦解以来,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封建剥削制度联系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和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第二阶段,即1986~1991年,1986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阶段,1992年~1998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5.4%,平均每年递增7.9%,短短六年时间,就实现了粮食增产1亿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自主精神的产物,是农民的伟大创造。而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的制度保证。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中的一些能人,“村庄精英”在新制度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跑运输,或搞建筑,或从事特色家禽养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社会行政人员阶层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摘编自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古今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枲(xǐ麻的雄株)丝茧之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出朱雀门)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材料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哪些特点?试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到90年代后期,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在这一时期继续增加,但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90.75%变为1991年的80.29%。农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3.1%变为1991年的64.24%,到2008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28%。

——摘编自《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019-08-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1980年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中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席位;
1981年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4年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提交“复关”申请;
1990年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5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对于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主张以1992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主张以2001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历史分期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0-01-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政府鼓励人民开垦国家的闲置土地,允许利用集体农庄的部分土地,并分给集体农庄的农民一定的宅旁园地。1945年11月,人民委员会决议拨给工人国有或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用作喂养家畜的放牧地和割草地。战后开始改善这些状况,土地被强制收回,把利用集体农庄的公有土地列为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在苏联经历灾荒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农民利用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或允许农民对国家闲置土地的开垦,则可帮助人民度过艰难岁月。苏联重新收回土地,体现了苏联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僵化。

——摘编自王瑶《战后初期苏联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许多地方逐渐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0年,中央下发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也指出,“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迅速进展。

——摘编自郭大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转变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封建庄园时代,英国的耕地以敞田制(Openfield)为基础,属于公共型(Commontype)。即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肥瘦、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连接的几块土地上……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大约在十四五世纪,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本身愿意将各自分散的条形地互相交换(或收买过来),加以圈围,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圈地。

15世纪末以后,由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通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列宁也对圈地运动予以高度评价:“从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其资本主义生产是这样无情地处置了农业中各种传统关系,并使这些关系与自身相适合并服从于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

——整理自吕晔等的《简论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启示》

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的观点。
(2)综合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当代中国在处理土地关系问题上的主要异同。
2019-06-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