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重大命题,首次进行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有益的探索。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销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等。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摘编自刘辉、张国彪《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第三次大膨胀,部级单位由列宁时期的13个增加到107个,正副职高级领导人就有800多个。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为了实现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根本改革”和“加速发展”的战略,他提出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由经营控制型转向调节服务型,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求大幅度精简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管理机关之间的职权,取消多余的环节,消除各种管理机关工作中的重复与平行现象,提高管理的技术装备率,广泛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把六个与农业有关的部委合并成国家农工委员会,成立部长会议机器制造局,统筹协调十一个机器制造部的工作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新领导在大幅度更新干部队伍的同时,在机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然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刚一拉开就很快被扼杀了。

——摘编自童威《论苏联行政管理机构的三次大膨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

2018-05-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5月2018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3 . 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社会进步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特许公司的出现,显示了在哥伦布、麦哲伦、达·迦玛相继发现新大陆之后,政府与商人联手努力想夺取新世界的财富。这些公司都幸运地拥有皇家发给的特许状,享有跟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贸易往来的独占权。也因此它们兼跨了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只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这个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商业团体”拥有一支军队,控制世界上一块广大地区,创造出全球最庞大的文职人员,伦敦大半的码头都是在它手上发展起来。

—(英)约翰·米克勒斯维特《公司的历史》

材料二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由两个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新研发的产品——蒸汽机。……在纺织、机械、冶金等各个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材料三今天中国大陆已经有30多家公司跻身于世界500强,包括阿里巴巴、江苏沙钢等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超过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司由特许到注册,市场由垄断到竞争,经济由封闭到开放,政府权力正在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公司正在回归到市场之中。公司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批民商事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公司”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的“公司”相比,材料二的“公司”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公司的发展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哪些社会进步。

2018-01-09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两次工业革命测试题
4 . 材料一 中国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从古代型向近代型转换,明代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革过程。明代城镇的勃兴,始于15世纪中叶以后的成、弘年间,全盛于16世纪初至17世纪初的嘉、隆、万年间。……城镇数量最多、最密集,工商业最发达的是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以及江北运河沿岸。
——摘编自林金树《晚清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 020万人居住在2 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摘编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 369个,城镇人口达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美国城市发展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思想氛围等方面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8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5 .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至午前5时之工作, 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日,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材料二 1950年至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 756万增加到9 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 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 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 500万人,其中1 950万来自农村。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07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 75. 7%,相比之于1978年的0.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 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 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 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 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