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时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不久,他正式向党中央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区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还要开发海南岛。”

材料二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摘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企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局,对此你有何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到元明,南疆都较北疆经济发达,城市数量也相对较多。清王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实行军府制管理,重点开发北疆,采取了屯驻大军、移民屯田等措施,推动了伊犁九城和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不蚀使北疆城市在数量上矩过南最,而且改变了新疆城市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以伊犁为中心的北疆城市体系的形,清代前中期,南疆主要有八城,这些城市历史悠久,不同于北疆新建的伊犁九城和乌鲁大齐等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南疆城市规模的变化与制约因素论析》

材料二   198311月,经国务院准,霍尔果所新疆伊犁州所辖县级市,中国和哈萨克斯边境重要口岸城市,1881年曾被迫通商)正式恢复开放,迅速成为我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改开放10年,曾经的“驼队经过之地”成为我国西部唯一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国际光缆“五位一体”的国际综合枢纽。下表所示为近年来霍尔果斯扩大开放的一些重要举措:

时间措施
2014《霍尔果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启动编制,以取代原来的口岸“规划”
2017新疆自治区颁布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条例》,给于包括容错机别在内的一系列鼓励霍尔果斯先行先试的政策工具:同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境内离岸人民币试点;年底,城市总体规划最终稿形成
2018516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霍尔果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面向国内外,分批次有计划更求引进现代物流、国除贸易等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摘编自于熙《从百年口岸到戈壁新城—边境口岸霍尔果斯的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前中期对新实施军府制管理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尔果斯21世纪扩大开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边疆地区发展的认识。
2021-11-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吉林两省四地重点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图,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三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于哪一年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
(3)新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有何作用?
(4)请你给当今的中国对外开放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9-12-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十单元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练习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于2007年3月齐聚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首都柏林,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欧盟发展的《柏林宣言》,并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材料二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经过双方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新华网


(1)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其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2019-02-17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检测(九)-2018-2019版历史创新设计课堂讲义同步系列(人民版必修1)(通用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6 . 材料解析

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材料三: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农民不仅担负着沉重的劳役地租,而且也丧失了大部分的人身自由。……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手中抽丁当兵,而且还让他们负担人头税。……在17世纪,当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日新月异的时候,俄国资本主义几乎还没有出世。

材料四: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了严重的收入减少;……然而复新并不仅仅要求改变道德观念,祖国要求行动起来。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节选)

材料五:新华社广州2013年12月11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多种措施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什么?商鞅变法践行了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

(2)戊戌变法是近代化的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在哪方面进行了探索?它虽然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你认为是什么?

(3)从颁布法令到1866年,俄罗斯地区先后有20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此举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4)为复新美国经济,避免法西斯化,罗斯福率领美国行动起来了,该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中国人民以勇气和智慧创办了经济特区,它的创办有何意义?我国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6)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

2018-02-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
7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 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 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 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 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 1912 年到 1919 年 8 年间,建成厂矿 470 多个, 投资 9500 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 1.3 亿元,8 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 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 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 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 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4)观察上图,围绕“开放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被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019-04-19更新 | 1679次组卷 | 21卷引用:考点12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10 . 材料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019-08-20更新 | 493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