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历程。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邓小平的话的认识。
2 . 一个国家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体上是从近代开始的。随着营口开埠,封闭已久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叩开,中国东北地区很快就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特有的农产品迅速商品化,并深受世界供求市场控制,半殖民地性质的经济特征愈发明显。然而,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却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初步腾飞。

——摘编自郎元智《近代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管窥》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偏集中于东部沿海一隅,全国工业产值77%以上几乎在国土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后来国家对具有资源和战略位置优势的东北和西部地区采取了大量优惠政策,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国防科技为重点,重工业为基础,品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79年,国家又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随后又在沿海设立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及沿海开放区,使区际间差距拉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摘编自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


(1)结合所学,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二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对外开放4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在这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借地”的做法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2019-06-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30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1987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   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省会和区府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

——摘编自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一一对外开放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国内背景及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2019-04-1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印度替我们种植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宋朝没有出现同样作用的根本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