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图 图2:张謇的大生纱厂 图3:5G下的智能制造工厂

材料二   皖江地区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同时皖江也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契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

——摘编自《安徽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皖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九世纪,阿拉伯人通过海路,一直绕到广州、泉州、宁波、扬州。通过海路,运费便宜,且以前陆路只有丝绸值得长途贩运,到了海路开通,尽管我们还是用丝绸之路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不是以丝绸为主了。中国的陶瓷产品,大多是走海路。海路运输的不但有丝绸,还有其他商品,例如,较粗的纺织品、工艺品、陶瓷、茶叶等。到了宋朝,西面又产生了一个西夏,西面过不去了,海路交通已经比较发达,陆路还有什么必要过去呢?到了南宋,北方又有女真人的金朝,宋朝只到秦岭淮河。元朝时,交通比较发达,除了海路以外,陆路也通畅。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马可.波罗外,还有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等,都有记录留下来。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今天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文化价值追求多元的世界潮流中,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据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整理

材料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截至202011月初,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万列,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通达欧洲21国。其中,运送医疗物资近800万件、6万多吨。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634.2,亿美元,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2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为盘活地区经济循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平台,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3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摘编自《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贡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厉行二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这次开海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隆庆开放”。明朝重开“海禁”之时恰值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端。1565年,西班牙大帆船“圣巴布洛”号由菲律宾宿务岛驶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拉开了大帆船贸易的序幕:到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麦哲伦”号开出阿卡普尔科,驶向菲律宾,大帆船贸易持续了250年在此期间,大量丝绸、瓷器流入美洲,美洲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还有食用价值高、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等

材料二   下表为晚清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分布地区。

东部沿海营口、天津、烟台、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度门、广州、琼州
长江流域苏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沙市、重庆
台湾地区淡水、台南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绝迹,中国没有外债,对外贸易份额很小。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仅有300亿美元。但这一时期,中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朝着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方向变化。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帆船贸易兴盛的历史条件,并简述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朝着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方向变化”。
2021-06-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能力提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北宋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这些都不再适合建城坊了。宋初,由于内城城墙倒塌,以及市场规模和体系的不断扩大,开封已经发长成了一只蜂箱,许多人在此从事商业活动。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延到凌晨1点,以鼓励工商业发展。宵禁在100年后完全取消,这就意味着许多商铺可以全天24小时营业。

——摘绵自【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未来五到十年,都市图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下步,应以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都市因建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都市图是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就有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

——摘编自刘世锦《中国发展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市”的发展的角度概述北宋开封城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与西汉的长安相比,北宋开封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作答:①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并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021-07-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