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特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1   


材料2   国家对特区各类企业的自用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对外国进口的商品实行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特区自产的商品在区内销售,也减半征收工商统一税。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3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贺耀敏、武力主编《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

材料4   “深圳的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1980年前后深圳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劳务费(包括工资和福利)只有700元港币,而香港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起码要7000元港币。香港的工业用地价格比深圳高10倍以上。

——周溪舞《深圳以工业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迹》

材料5   14个城市总人口不到全国的8%,工业产值则占全国的20%;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队伍强大,技术人才济济,科教事业发达。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材料6   (在沿海开放城市)“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作为对所在城市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补充,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

除北海和温州两市外,其他12个市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给予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1)阅读材料1~4,以深圳为例分析概括经济特区迅速崛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1~6,结合所学,列举至少5个重要历史事件,叙述和阐释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2021-12-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12年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农村推行的生产组织形式,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
3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特区”涉及哪几个省?与材料一青岛、大连一并开放的江苏省港口城市是哪两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浦东开发的主要目标。结合材料三指出,浦东开发开放有何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07-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