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观察下图,中国占全球进出口额的比例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D.“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
2 . 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人自为战”,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终于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革命”,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

——摘编自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取上述图文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

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德国下降了47%。国际贸易总价值减少65%以上。为摆脱危机,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1931年11月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美国国会也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税率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实际平均税率达53.2%。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圈和各国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额大幅减少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中国加入20国集团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2019-12-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
5 .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标志着
A.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
B.90年代国家经济重大战略步骤出台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6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等经济特区B.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
C.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D.浦东新区
8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
A.深圳
B.北京
C.天津
D.浦东
9 . 1980—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0 .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
观察上图,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1)请阅读上述材料、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信息一: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原因。

材料三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3)依据图①,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概括说明图②带给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
(4)依据图③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浦东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2016-11-18更新 | 4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