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20亿美元,是2000年的78倍。中国对外投资几乎涉及了所有行业,从近几年海外投资的行业流向来看,对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均高于10%。中国对外投资范围已覆盖全球六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除对六大洲投资的绝对规模与相对比重发生显著变化以外,热点国家(地区)的范围也明显扩大。代理出口、设立出口部、设立代表处或办事处成为全球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埃森哲《地平线2015中国商业洞察与展望》

材料二   今天的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定义基本有三种:一是把经济全球化描述成过程,即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的趋势,以及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储存和影响不断加深的过程;二是把经济全球化看成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和控制的过程;三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共同遵守的经济规则,最突出的表现为市场经济规则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得到推广。

——摘编自黄卫平《经济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世界经济规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上的表现。
(2)从材料二中提取“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0-07-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3 . 经济体制与发展规划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到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四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019-04-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

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

材料二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1913—1919)单位:万担

年份进口出口出超(+)入超(-)
1913259.6811.95-247.73
191517.7419.66+1.92
191767.8879.80+11.92
191927.13269.43+242.30

—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

材料三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简述这一时期中国面粉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的两图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改革?这一变革有什么深刻的历史意义?

2018-06-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