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七八十年代之前,乡村大多是平房瓦房,家家户户紧挨一起。进入新世纪,多数人家住上了两三层小洋楼,泥泞的乡村小路变成了平整马路,旧日贫穷落后的村落,变成了如今的新农村,人们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这一变迁(     
A.见证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B.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受西式建筑风格深刻影响D.国家成功实行西部大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下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项固到家了。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4 . 近代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社交圈子日益扩大,一般人尤其是商人为了拉拢关系网都乐于请客吃饭。上海富商在酒楼大宴宾客:“海味山珍任品题,新新楼上夕阳西。一筵破费中人产,忘却糟糠尚有妻。”这反映了(     
A.社会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B.上海地区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奢侈消费是城市消费的主流D.消费的目的是满足生活需要
2023-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国某时期的电影如《儿女亲事》《两家春》《小兔和大荣的自由婚》《花好月圆》等的结尾,父辈常常不仅在儿女婚姻自主问题上豁然开朗,而且在互助合作、集体议题上也经脉打通。这些电影主题出现的背景是(     
A.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迁B.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C.新中国成立推动社会变革D.联产承包促进思想解放
2023-01-3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凿井技术的进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1925 年后,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到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19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1)根据材料,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   清末民初, 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 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年份198019891991199220012007201320172018
目标绿色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

——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
9 . 下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     
A.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B.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D.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
2022-11-27更新 | 34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下图),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     
A.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B.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普遍D.西式生活受到推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