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2009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
图二):

图一                                          图 二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2010-11-22更新 | 4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