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甲午战后,新式知识分子倡导家庭革命的言论逐渐增多。“欲为政治上之公民,亦无以全家族之孝行”“政治之革命,以争取国民全体之自由,家庭之革命,以争国民个人之自由,其目的同”。这反映出(     
A.传统家庭失去了社会功能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社会观念变革已成为主流D.近代民权意识冲击传统家庭伦理
2 . 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西方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民国以来,人们将这两种颜色中和,出现淡粉色礼服。此外,皇家专用的黄色因温暖明亮而深受女性喜爱,也成为民间婚礼礼服的色调之一。这反映出当时婚俗的突出特点是
A.礼仪文明着装规范B.革故鼎新仿效西方
C.新旧并存中西杂糅D.删繁就简移风易俗
3 . 1929年,广州市政府对市民的婚礼进行规定:结婚前后,旧俗中的送饼果、过礼、送妆、送烧猪等一概废除,媒妁也应立即废除。这反映出
A.国民革命时期婚礼简化B.城市管理涉及移风易俗
C.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D.城市婚俗提倡中西合璧
2021-06-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民国初年舆论言:“若一旦修改西装,与中国大局亦有大不宜之现象。”因此民国政府对礼服实行形制和材料上的双重折中策略:礼服分中西两式,西式礼服以呢绒等进口材料为之,中式礼服则以丝缎等材料为之。这反映了当时
A.中西合璧现象在中国较普及B.民众较为崇尚西方服饰文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比较差D.国人对西服的接受程度不高
2021-06-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5年,有人出售《革命军》等禁书,遭到逮捕。清朝官员审问他:“尔改装易服,便是不安分子。”该人答道:“去年看见《时报》,说朝廷要改服制,我就先剃辫子,取其便利,并非排满。”这反映出
A.封建陋习为大众所抛弃B.剪辫者往往被官方视为异类
C.排满革命思潮陷入低谷D.报刊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能
2021-06-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021-03-02更新 | 332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服制法令,直接引用西式服饰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变革影响服饰的变化B.崇洋媚外之风大肆盛行
C.上海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大D.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8 .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刊登文章,一字之差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说明
A.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有所变化B.陈独秀号召新青年追求男女平等
C.女子开始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
9 .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旧历;抵制剪辫者在偏远农村十分普遍,在城市也司空见惯;不少妇女对放足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B.民主革命缺乏群众大力支持
C.政府的法令不得人心D.社会生活中守旧与革新并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2020-09-24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