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
2021-11-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的沿袭下来。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B.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D.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 清末之际,时人评论“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入;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更有论者指出“长此不改,一二年后”,乡间恐怕“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作为直接证据,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科举改革阻碍思想解放B.国人接受西学历史进程
C.士绅阶层影响乡村秩序D.近代教育转型的复杂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简介表(部分)

类别书名简介
传统教材《御批通鉴辑览》等21768年成书,每一卷均有乾隆批语,涉及史书撰写的书法义例、君王臣关系、伦理纲常等,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中国史教学也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末才发生明显的变化。
传教士编译教材《泰西新史揽要》等7主要讲述1800年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变法自强之迹”,并追述1800年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全书贯穿“浓厚的进化论观点”。
清朝官方机构组织编译《俄国史略》《法国新志》等10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组织编译,受官方制约,内容相对陈旧,史观相对保守。
引入日本教材《东洋史略》等21899年出版的一部亚洲史教材,主要讲述中国历史,中国学者引入此书将其作为近代教材以取代传统的中国史教材。
国人自编中国历史教材《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等919031909年出版发行,是国人自编的第一套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文字简短浅显,图文并茂,适宜蒙学阶段学生学习使用。

——根据冯一下《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1-10-07更新 | 1942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2021-10-07更新 | 2920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进入民国后,天津不少人“衣巾无不做兜”,像西方人那样“以装置零物”;上海“洋人之待童马夫辈”“率多短衫窄垮,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这些现象反映出,民四时期西方服布的流行
A.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B.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观念
C.是现出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D.沉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服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2021-09-27更新 | 2957次组卷 | 26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图所示为民国时期某一商品的广告画作品。读图判断,该画作

①体现了当时女子服饰演变的趋势
②折射了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③说明自行车是民众的主要代步工具
④反映了城镇中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1-09-03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如图是一幅有关民国时期老北京交通情况的漫画,其所描绘的内容说明
A.城市贫民生活艰难B.社会生活方式新旧交替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D.交通秩序混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