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清代所修地方志中,户口职业项目常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而民国年间所编的《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则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医生、记者、电务员、农人、商人、负贩、工人、警察、伶人、杂业等23类。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近代(     
A.社会多元化的趋势B.社会变革的剧烈
C.职业多样化的选择D.社会分工的扩大
2 . 冰雪活动早在隋唐时期已经遍布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下图是19世纪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上刊印的图片,描绘了清末百姓穿着冰鞋在北京城冰面上溜冰前行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传统民俗活动具有生命力B.百姓生活平安富足
C.中国的冰雪运动历史悠久D.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2023-01-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 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A.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B.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
C.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D.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2022-05-08更新 | 29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清末之际,时人评论“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入;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更有论者指出“长此不改,一二年后”,乡间恐怕“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作为直接证据,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科举改革阻碍思想解放B.国人接受西学历史进程
C.士绅阶层影响乡村秩序D.近代教育转型的复杂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2年,《申报》创刊后,每期广告栏上都登载了一些西方机器插图广告,如磨粉机器、印书机器、开矿挖井机器等。这些广告
A.使机器在中国得以普及B.折射出中国崇洋心态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起到了启迪民智作用
2021-09-07更新 | 7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该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的影响根深蒂固B.南方地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C.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顽固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尚待深入
2021-08-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民间风情折射时代变迁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西方生活成为都市主流D.新潮女性引领社会时尚
8 . 19世纪90年代,“维新”一词流行,而20世纪的头10年“新政”一词泛滥。1912年1月1日《申报》刊载的《新祝词》短短百来字不到,就有17个“新”字。这反映出当时
A.中华民国建立影响巨大B.社会改良仍是时代主流
C.社会对时代变革的渴望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清初,满族女子多穿长袍,从领口、衣襟到袖头等处都绣有纹饰。后来,她们多以长袍上绣纹吉祥纹饰一一如蝙蝠与团寿纹饰为美。这可以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提升女性地位B.奢靡之风导致服饰变化
C.民族融合影响社会生活D.技术进步改变审美观念
2020-12-2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环境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