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传媒刊发“文明结婚”

下图为清末上海图画日报)(1909年第47号)刊发的《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

图中文字: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婚姻者,又数见不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传媒刊发‘文明结婚’”进行评析。
2022-05-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的奢俭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晚清,上海报刊讨论俭与奢的问题繁华之事皆裒(减少)多益寡(富者多消费可增加穷人收入),以有济无之道也。行之何害?禁之何为?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哉?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抵制奢侈观念和社会风气民国初期的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吾国民穷国弱至于斯极。夷考其故,皆一奢字为害也……今者俭德会出现,不特挽回薄俗,且于中国前途大有裨益。”
“兴实业以救奢靡”的观点“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2020-11-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4 . 晚清画报中的女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图3为清末画报中的《学部限制女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部限制女学生

听学部的人说,该部以朝廷现在创设女子学堂,各省自应由官家一体设立,特订《女学堂章程》,今将最要紧的录于下。(一)男女学生不准交友;(=)禁止蓄留前额发;(闫)不准创自由结婚之说男学开会,女生禁到,女学开会,男生禁到;(国女学堂以三从四德为根本;内开女学原为昌明家庭教育,举凡一切关于国家之事,无须女学生干预,尤不准有登场演说之事。

                                                               ——《北京日日画报》第160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初六日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历史所揭示出的是与西方十分不同的发展形式。中国的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像西欧的原始工业化那样带来其与农业的分离,也没有导致城镇的蓬勃发展、核心家庭户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婚龄。
(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首先,是因为在土地不足的约束下,得自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同时,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一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在乡村农民和其制造业人员都缺乏退休福利的现实下,这样的两柄拐杖更加必要。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材料二 只有在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才拥有被人赡养的权利”,对赡养人来说,“赡养他人的义务,考虑到本人的其它义务,如果会因此危害到维持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的生活,则不须赡养。
——《德国民法典》(1900年)
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以多分财产,不赡养者少得。这样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因此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和家里的第一代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是家里土地产权的继承人,也是家里老人的法定赡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打工,2005年已经达到1.2亿人,2009年则更是达到1.45亿。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因为大量青年作为夫妇进城打工或在城市组织新家庭。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即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由父母亲独自组成的户;还有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即所谓“留守儿童”)。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2014-03-17更新 | 12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