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秦时期,沿袭殷商取名旧俗,但又有些新的变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们把它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并把这些思想观念命为名字,以示长辈的希望或命名者本人的追求。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宗族观念在姓名上也有强烈的影响,如“耀祖”“延嗣”“念孙”之类的名字就是宗族意识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中,左翼作家蒋光赤、教育家陶行知这些名字都有西方思潮冲击的痕迹。

——摘编自陶伏平《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材料二 建国初期,除了一些频率极高的传统名字外,取的最多的名字就是建国、国强、国荣、和平、建华、新民、振华、新华等。大跃进中出生的人取名“跃跃”、“建功”和“跃进”等。文革期间,卫红、卫东、红兵、爱红等名字频繁出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富有浪漫色彩的诗意名,如“雨薇”“滴洋”“寒松”“涧珍”“梦诗”“墨涵”“若晴”等等。同时取叠字名的人增长迅速,表达出一种亲切、喜爱之意,适宜于抒发长辈对晚辈的细腻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华”“建”等象征国家的字逐渐减少。

——摘编自王慧冬《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姓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人取名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改革开放前后取名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 . 上海是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发祥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7月26日试灯的亮灯盛况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充足的电力“不仅供应城市照明,而且为新兴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提供动力,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成为鼓舞中外资本在上海向近代工业投资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二 租界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电灯,上海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咏诗加以称颂;而地方官吏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一度下令禁止租界里的华人使用电灯,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用洋松木制成电杆,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

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到全国总容量的45.5%。每至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恰似诗中所描绘的“水晶帘映宝灯明,海上移来不夜城。”“不夜城”随之成为了上海的又一代名词。

——以上材料摘编自《上海档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特点并分析其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