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说:一位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

——《图画新闻舆论时事报》(1909622日)

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3 . 晚清画报中的女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图3为清末画报中的《学部限制女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部限制女学生

听学部的人说,该部以朝廷现在创设女子学堂,各省自应由官家一体设立,特订《女学堂章程》,今将最要紧的录于下。(一)男女学生不准交友;(=)禁止蓄留前额发;(闫)不准创自由结婚之说男学开会,女生禁到,女学开会,男生禁到;(国女学堂以三从四德为根本;内开女学原为昌明家庭教育,举凡一切关于国家之事,无须女学生干预,尤不准有登场演说之事。

                                                               ——《北京日日画报》第160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初六日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某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部分)

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
1661323.358.70.963
1685332.472.70.539
1724533.680.00.525
17531651.483.11.012
17843283.289.81.412
18204799.295.02.432

——摘编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一则国产欧式女鞋的宣传广告

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
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
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
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
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
(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
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
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米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022-05-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学考历史总复习模拟卷(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0·上海徐汇·模拟预测
5 . 新旧之嬗变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嬗变,引发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追溯极原始的电影(幻灯片)在上海最早公映的记录,乃系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及十七日)颜永京氏在格致书院的映演世界集锦;但这是业余性质的,而且仅偶一为之,所以发生的影响并不大。到了一九零三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开始在上海以放映电影为营业,才奠定电影放映事业的基础。

——《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材料二   新式戏剧最早出现在上海舞台是19世纪的事,以外国侨民为演员而以外国名剧为蓝本。……20世纪初,一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以粉墨为生涯,以当事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曲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

——摘编自《上海掌故》

材料三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已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市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三中的“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是指什么?其目的为何?
(2)材料反映了哪些“新旧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表现的“新旧嬗变”?
2020-10-13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4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