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遣,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2 .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三:2006年8月24日的千龙网文章《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49-1979年的标准是

材料四: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怕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1949-1979年三个时间段影响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主要因素。
(4)材料四体现了婚俗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11-06-03更新 | 10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高考压轴试卷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