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874年《申报》报道,电报开通之后,商人不仅在上海一埠可以迅速了解近处通商口岸的消息,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材料旨在强调
A.上海经济地位重要
B.电报的作用强于报纸
C.报纸注重商业信息
D.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

2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领域表现
服饰长袍马褂、西装、①、旗袍
餐饮中餐与②
交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
通讯工具邮政通信、④、电报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标清序号)

(2)下列三幅图片是一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            不再缠足的姑姑               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材料一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一,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5-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定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飞机
2017-08-24更新 | 120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信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使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1877年,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的福建巡抚是
A.丁日昌B.刘铭传C.沈葆桢D.徐世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