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外相松冈力主先北进而后南进,但多数人反对,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整理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军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2016-12-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安徽界首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   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

材料三: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材料四: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宏观调控和干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传统资本主义历来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主张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一切,反对一切政府干预。1929—1933年大危机暴露了绝对市场经济的弊端,于是出现罗斯福“新政”。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已成为当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五: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与邓小平在发展经济中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各自目的是什么?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A.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018-10-15更新 | 834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竞培中心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