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33512日,发布农业调整法……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吴于廑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新政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
2021-03-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4)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9-06-1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3 .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时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叶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板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
2021-12-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依据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512日,美国总统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 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规定农产 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编白李植桥《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开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总统”是谁。概括他调整农业生产的主 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
7 . 孙中山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924年1月,孙中山曾说:“(俄国)最初之共产主义,亦由六年间之经验渐与民生主义相暗合。可见俄之革命,事实上实是三民主义。”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说:“俄国政府两年前实行的政策,其原则与方针与我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点与应在中国实行的我的《建国方略》如出一辙……这个政策在两国实施的情况迥异,但是它们的政策基本上是相同的。”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思想的远见卓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

——摘编自杨天石《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1)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简析他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2)孙中山主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对其观点进行论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挤满了饥饿的搭便车者……农民因为工人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同时,工人也因为农民的贫困而生活困苦。这两类人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因此我们也就同时在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富足生活中的贫困(1932年)>》

材料二   罗斯福总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深切爱戴。据说,当时(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概括这一事件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立的新模式是什么?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