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材料一   某学者对美国福利制度变迁历程的阶段划分

时间概况
自由放任阶段1776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基本没有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创建成型阶级193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社会保障法》颁布,社会保障开始成为美国的一项制度
快速发展阶段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联邦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并扩展到新的领域
临缩停滞阶段20世纪80年伐初至2008降低社会福利开支, 削减救济性福利项目的开支

—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材料二

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9 年公开数据编绘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该学者划分历史阶段时主要参考了哪些因素。
(2)材料二对于探究西方现代“福利国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有何帮助?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成效加以评析。
2 . 【现代美国社会保障】

材料一   1935年8月,美国第一次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对社会下层应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险法”不仅有助于美国社会克服严重的“个人主义”,而且“让人们预先尝到了在运转中的福利国家的滋味”,为战后美国推行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罗斯福在对社会下层群众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垄断资产阶级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1935年8月,美国实行了新的征税法,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1936年的税收法促使大公司将利润尽量分配给股东,以便向股东们征收附加税。这些税法限制了财富的大量集中,加强了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的限制。

——摘编自赵菊玲《罗斯福新政“评析”》

材料二   1981年12月,里根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在1983年2月提出了“一揽子”社会保障改革方案。里根政府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以解决当时出现的联邦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负担过重的问题。具体项目包括:改革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削减对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项目,取消已有职业家长的受益资格:减少在医疗补助方面联邦对州的补贴:对于因通货膨胀而对食品券的补贴,取消收入在贫困线收入130%以上者的享有资格,但家中有老人或残疾人的除外;逐渐增加租赁者交付的房租份额,由25%提高到30%,取消大部分联邦建房补贴。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里根继续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在保障底层民众和贫穷民众应当享有福利的同时,强化本应由国民自身承担的福利支出。

——摘编自赵霞等《新自由主义对里根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该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并分析改革的主要原因。
2022-06-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范式经历了从传统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背后的是:新、老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经济主张,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凯恩斯主义的缺点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优点,反之亦然。这两种经济主张很难结合起来,因为其本质是对立的。故而,当自由主义经济学符合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便会兴盛,但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长期推行,其缺点也会基暴出来,进而造成经济问题。要克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政府必须采用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反的经济主张,而凯思斯主义经济学恰好能够克服此类问题。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之后,其缺点也会暴露出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必然要求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来克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引发的经济问题。这也正是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嬗变的深层逻辑。

——摘编自夏庆宇《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理论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得重复材料中的观点,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7-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我们对美国的崛起感到兴趣,这种兴趣必定不在国际方面,至关重要的是独立本身,是《独立宣言》以及1787年美国宪法。在决定性的年代,年轻的美国依托它们找到了自己。在新生的美国社会,人们把通往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权特权——即金钱的——道路向一切人开放。利润不是保留给一个严密封闭的阶级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一个比其他地方更开放的社会中碰碰运气,都可能随时随地跨越社会阶层间的巨大障碍。大量新来的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启动。征服西部和远西部的美国,基本上是信奉新教的美国,新教单枪匹马地面对移民这种突然产生的困难的人文局势,使这熊熊的火焰维持不熄。

——摘编自[法]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不仅仅是一场美国的国内巨变,也同样引发了一场国际经济的变革。与胡佛不同,罗斯福将贸易政策作为推动国内经济的突破口。在1932年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前,他就公开支持赫尔的国际经济原则并将之写入其竞选宣言。赫尔是自由贸易原则的忠实信徒,他认为只有实行开放的国际贸易,才能复兴世界经济。在赫尔的推动下,罗斯福设法让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法案》。到二战爆发前夕,美国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贸易条约,与签约国家实施了“互惠贸易”“平等待遇”,直至1947年这些原则被写入关贸总协定。

——摘编自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崛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述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2022-05-14更新 | 19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