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福利国家的出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这一调整指的是
A.发展“混合经济”B.推广“新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D.实行计划经济
2 .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说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
A.消除了贫富分化B.推行了福利制度
C.出现了第三产业D.避免了经济危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4 .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鲍威尔意在说明
A.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B.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
C.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D.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
5 . 下面图表是八十年代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表

——资料来源:陈晓律著:《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第202页这种情况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6 . 下表为1983-1984年英国税收、福利与家庭收入统计表(单位:英镑),据此可知
月收入5080200
儿童津贴131313
其他津贴50300
纳税0-7.9-43.8
国民保险-4.5-7.2-18.0
实际收入108.6108.0151.2

A.儿童利益得到了绝对保障B.实际收入的变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C.国民保险消除了收入差距D.福利政策的调整实现了收入的平均分配
7 . 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B.美化政府形象
C.刺激社会消费D.缓和社会矛盾
2020-07-04更新 | 752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或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从忧国忧民的念头出发,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强烈地希望在中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产业。武昌起义后不久,孙中山即表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受点,为新中国武一新局面”。孙中山在1924 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和《三民主义》的演讲中作了具体规定:“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辛亥革命刚刚胜利,孙中山辞去大总统的当天,他筹划民生建设时,便把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大计提到议事日程。他计划,等到国家收入富裕后,把大部分钱拿出来从事教育。”此时预算开销之法。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

--摘自《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

材料二   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西方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形成级为完备的列国家制度。在西方国家济贫扶弱和防范社会风险不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并由专门设置的中央机构负责提供社会福利,实行政府一分级管理体制。社会福利的模式从“选择性”转向“普遍性",使享受福利税息的对象由部分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不仅涵盖生活救助、教育结调、住房保障、其业救济、交通环境、医疗保险等诸多内容,还包括娱乐文化、公共保健等方面的待遇。各福利国家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分别占到本国CDP的12%到20%,用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直至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本。

--摘自《民生国家和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的特点。
2020-07-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9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追求公民民主权利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不包括(     )
A.美国黑人民权运动B.妇女运动
C.反越战运动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20-06-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这表明,二战后出现了(     )
A.“混合经济”B.经济“滞胀”
C.“黄金时代”D.“福利国家”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