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1929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50%;按全国人口平均的年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但是,全国收入集中在有产者手里,占总人口1%的人口平均的年收入,同时期里从7492美元增加到13114美元,约提高75%。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很多提高。即将离职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1928年12月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全国可以满意地看看现在,乐观地展望将来。”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
2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普遍采用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衰
3 . 据统计,从1920年11月颁行租让法令,到1930年12月废止租让法令,苏俄(联)政府共收到2700份左右外国资本家的租让申请,而成交率约为11% ,合计引进外资也仅有1亿卢布,合营公司的数量就更少了。可见,这一时期的苏俄(联)
A.力求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着力避免西方经济的渗透
C.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D.未将国家资本主义落到实处
2022-09-04更新 | 16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8-14更新 | 71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2022-05-26更新 | 823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作为苏联时期举足轻重的生产单位,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0617日,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一台拖拉机下线90周年的日子,俄罗斯民众纷纷前往它的旧址(现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进行纪念。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作为重要的历史旅游目的地,请为它写一段解说词。
7 . 苏俄有段时间“粮食、原料等极度匮乏,纺织工业由于缺乏棉花,几乎全面停工。重工业也几乎如此。全国铁路干线大都沦于瘫痪”。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一五”计划D.实行余粮收集制
2022-05-2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苏联工业化对农村提出以下要求:防止农村两极分化;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和积累,积累的方式不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而是以国家垄断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让农民缴纳额外税;实行国家计划严格控制下的卖方市场。据此可推知,斯大林体制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佳途径B.在农村保持某种程度的自然经济状态
C.排斥市场并且禁止商品交换D.借鉴了西方工业化资本积累的模式
9 . 1935年8月,苏联煤矿工人斯达汉诺夫因工作业绩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对象。一场“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此在苏联轰轰烈烈地展开。社会各领域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被冠以“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称号。这表明
A.苏联建设存在盲目跟风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重视示范效应
C.苏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D.苏联发展突破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10 . 1928~1932年,苏联总计850万农民成了职工,大批政工干部转业到工业部门担负领导工作。同时,苏联政府招聘了6000名外国专家,使工科院校扩招2.5倍,并通过已建成的企业培养了45万名熟练工。这些举措
A.加快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保障了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C.促进了苏联经济均衡化发展D.支撑了苏联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2022-01-01更新 | 352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一轮收官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