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秦的速兴速亡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陆贾关于秦的兴亡总结如下:他告诫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认为秦统一天下之后,继续以“逆取”天下的办法来进行统治,“举措太众、刑罚太极”。陆贾主张“顺守”天下的根本在于以仁义治国,“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编自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材料二   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的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

——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贾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治国理政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2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