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2017-03-01更新 | 868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人民版必修II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
3 .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4 . 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
5 .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D.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

6 . 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2016-12-12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人民版必修II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试题

7 . 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4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人民版必修II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试题
8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上述材料表明(  )
A.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C.苏联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9 .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
10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