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B.C.D.
2019-01-30更新 | 2151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由此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指出这一时期苏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作用。

材料三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3 .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7-11-20更新 | 233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苏联航空工业拨款统计(单位:万卢布)。其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1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
飞机制造989.81805.84892.45881.9
发动机制造531.8146436693861.5
科技研发028.11634.8986.5
人员培训00558.8604.1

A.新经济政策的推动B.侵略战争阴云的迫近
C.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推行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2022-08-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6 . 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攀升到了1937年的13.7%。该变化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C.斯大林体制的大力推行D.勃列日涅夫改革
7 . 如表为1932~1937年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表。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苏联(     
农庄机耕率谷物机播率机械收割率
1932年19%20%10%
1937年71%54.3%43.8%
A.农村生产技术的进步B.以农业建设为中心
C.工农业比例渐趋均衡D.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8 . 下表反映了1924—1939年苏联人口阶级构成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苏联实施了
成分工人集体农民和合作化手工业者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地主、商人和富农
192414.8%1.3%75.4%8.5%
192817.6%2.9%74.9%4.6%
193950.6%47.2%2.6%0%
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模式”D.新经济政策
9 . 下表为苏联的经济结构变化表,这表明苏联   
年份1940197019801985
工业产值7.792163195
重工业13214391468
轻工业4.6305061
农业1.43.13.43.8

注:假定1913年的参数为1
A.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B.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C.实现了工农业现代化D.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大
10 . 据统计,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净减57.2百万公担。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集体化降低农民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C.苏联工业化吸引大量劳动力D.调整工农业比例的失调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