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2 . 1958年,美国学者在调查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时指出,苏联人民对土豆的需求量最大,60%的人不买水果,25%的人不买生菜或其他蔬菜,肉、蛋、牛奶的消耗更低。这体现了
A.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B.当时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C.苏联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
D.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3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19-01-30更新 | 2994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6届陕西咸阳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019-01-30更新 | 3062次组卷 | 39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B.C.D.
2019-01-30更新 | 2162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七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52 年,苏联农庄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谷物、牛肉的生产都是赔本的。同时,这一时期工业品与食品的零售价格比1940年提高了86%。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此状况,苏联政府亟需(     
A.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C.协调轻重工业的关系D.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据此推知(     
A.苏联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亟需资金积累
C.苏联经济遭遇西欧国家封锁D.大萧条造成了对苏联经济的冲击
8 . 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A.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019-01-30更新 | 1562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2届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卷
10 . 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大卫.科兹认为,苏联老百姓无力阻止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处于民主政治体制之外,虽然从经济体制中获得了很多利益,而一旦涉及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时,人民则毫无经验。可见该学者认为
A.苏联解体在于人民政治经验的缺失
B.苏联模式之下缺乏真正的民主政治
C.斯大林模式保障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D.过多经济利益腐蚀了苏共执政能力
2022-04-13更新 | 30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