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困难,应如何调整方向,应对挑战,各国领导人见仁见智,尽显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普遍存在焦灼情绪。……《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的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还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在这个历史关口,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沉着应付国际格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经济改革,加快发展。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改革是如何越过市场化临界点的》


(1)材料一中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焦灼情绪”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南方谈话之后,我国明确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2021-05-01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人教版)-专项0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2018-02-06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复习 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押题专练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宣传画在苏联被视为“特殊的政治艺术品、英勇先进的艺术——是全民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1和图2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两幅宣传画。
 
图1 五年计划 四年完成  图2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材料二 海报在美国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图3和图4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两幅海报。
 
图3 蓝鹰运动  图4 工作付酬的美国
请回答:
(1)图1反映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工业化方针?如何评价该方针?图2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宣传画,请判断其说明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2)图3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图4是当时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为了推行某项政策发行的宣传海报,该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回答两国国家资金的流向有何不同。
2016-12-12更新 | 5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4 .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材料二   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6 .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6-12-12更新 | 3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配套精品测试: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