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5 道试题
1 . 1932-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机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机播率由20%提升到54.3%,机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苏联当时
A.农业集体化基础加强B.以农业建设为中心
C.农村生产技术的进步D.工农业比例渐趋均衡
2022-05-21更新 | 52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1931年3月,根据列宁共青团的倡议,苏联颁布第一个《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章程》,即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按年龄组别制定达标标准。这一制度章程
A.契合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C.彰显了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D.保障了二五计划顺利实施
2022-05-18更新 | 42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斯大林继任以后,部分自由经济和部分计划经济运转的困难开始加剧,城市的材料和原料供应不足以支撑政府所要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于是苏联
A.调整改革新经济政策B.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C.将部分企业收归国有D.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4 . 1925年,当时在苏联考察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写道:“目前苏联的制度下没有直接禁止为盈利而进行的买卖。当局的政策不是禁止这种职业,而是使之不稳定,变成可耻的职业。”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A.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B.集体化挫伤了民众热情
C.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命运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5 . 苏联政府于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明文规定,反对歪曲党的路线的行为,禁止采用强迫手段实行集体化,禁止将农民住宅、奶牛、猪、羊家禽等收归国有,恢复农贸市场等。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继续B.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C.实现了苏联经济均衡发展D.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
6 . 苏联工业化对农村提出以下要求:防止农村两极分化;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和积累,积累的方式不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而是以国家垄断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让农民缴纳额外税;实行国家计划严格控制下的卖方市场。据此可推知,斯大林体制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佳途径B.在农村保持某种程度的自然经济状态
C.排斥市场并且禁止商品交换D.借鉴了西方工业化资本积累的模式
7 . 学者闻一指出:“苏联解体初期,中国“倒爷”在俄罗斯贩卖皮夹克,倒爷要多少钱俄罗斯人就给多少,皮夹克的价格比国内可以翻几倍,俄罗斯人是不会讨价还价的。”这根源于,苏联时期
A.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B.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
C.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D.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
2022-05-14更新 | 67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说:“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当时苏联本质上是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保持国家对工业体系的维护,对核心技术的扶助,对民族工业的扶助,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持、发挥国家对工业体系扶助能力的制度基础。”该学者意在
A.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
B.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C.强调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合理性
D.指出斯大林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为1937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比重图。其中②③分别指的是

A.美国、苏联B.苏联、德国C.美国、德国D.英国、德国
10 . 20世纪30年代初,在西方各国陷入经济危机之时,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到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青年参考》在总结那个时期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时,挖掘出了苏联在全球经济大萧条时崛起的秘密。据此可知
A.经济危机促使苏联工业崛起B.苏联善于把握契机发展经济
C.苏联认识到宏观调控的作用D.苏联的经济成就被杂志夸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