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20世纪90年代,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摘编自任素君、郑旭东《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

——摘编自雷达《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问题?这一做法的影响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对经济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大组织。
2 . 1937年4月,苏联宣布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下面相关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发展中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性计划体制
C.注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D.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 .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A.商品经济繁荣B.工农业协调发展C.国际地位提高D.工业化成就突出
4 .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模式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2022-05-04更新 | 394次组卷 | 22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二下·江苏南通·学业考试
名校
5 . 《苏联史》是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史,以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分卷,依次为:“俄国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        、卫国战争……”。其中空白处应填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确立C.苏联成立D.社会主义改革
2022-03-05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6 . “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D.“苏联模式”
7 .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2022-01-21更新 | 746次组卷 | 22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9 .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多种所有制并存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0 . 下表所示内容为苏俄(联)列宁、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这些探索
年份探索
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30年加快推广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模式”形成
A.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都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C.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D.都与苏俄(联)的国情相适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