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019-01-30更新 | 5753次组卷 | 10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01-30更新 | 4906次组卷 | 6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29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从冬宫博物馆秘密出售了1052件藏品,获得110万美元外汇,1931年出售高峰更是获得475万美元外汇。截止到1934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通过出售艺术品和稀世珍品共获得1250万美元。苏联政府此举旨在(     
A.对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扭转对外贸易中的逆差
C.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
4 . 1928-1932年,苏联推行“一五”计划,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0%左右,其中农业部门提供的资金比例则高出平均值,甚至出现农民收入的一半都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式流入到工业部门中,而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率则为15%。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政府主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国民为现代化付出巨大牺牲
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D.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2022-06-27更新 | 55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1931年开始,实行配给制的苏联将国营“外宾商店”向苏联公民开放,只允许使用黄金或外汇购物,并在欧美多个城市发布广告,其中一则广告语为“俄国的凛冬已至,向外宾商店汇款能让你们在苏联的亲戚朋友买到暖和的衣服、鞋子、衬衣……”。苏联此举旨在
A.借助危机进行政治宣传B.为工业化筹集所需资金
C.部分地延续新经济政策D.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6 . 20世纪30年代,苏联饥荒是普遍性的,几乎遍及了整个产粮区;1932-1933年,有着“欧洲粮仓”美誉的乌克兰也出现了大饥荒,直到1933年春末,苏联政府紧急调集35万吨粮食到达乌克兰时,已经有超过200万人死于饥荒。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
A.农业政策严重破坏了生产力B.余粮收集制损伤农民积极性
C.始终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深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28年后,苏联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门户之见,主动与西方改善关系。据统计,1931年,美国出口机器设备中的50%出售给苏联,英国机器出口中的70%出售给苏联。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次年则高达50%。这表明当时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经济危机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苏联推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D.苏联已经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022-03-30更新 | 35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普遍采用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衰
9 . 有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毛织品、棉布、鞋和砂糖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许多轻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啤酒产量世界第二,同时是世界第一大奶制品消费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冰淇淋消费国。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B.斯大林体制仍有一定优势
C.计划经济推动产业升级D.勃列日涅夫重视民用工业
2022-03-09更新 | 322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29-1940年,苏联高等和中等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干部达426万人,工厂技术学校培养的熟练工人达235万人。此外,苏联还开设了大量不脱产的技术学习班。苏联这种做法旨在
A.加快国家工业化的发展B.应对经济危机的困难
C.为冷战储备战略性人才D.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
2022-04-12更新 | 3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