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针对斯大林模式,学者阿伦特指出:“在极权主义统治的国家,国家只是一种门面,它掩盖了统治的真实核心:秘密警察和某个领袖。”该学者意在强调斯大林模式(     
A.凸显了集体主义的观念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体制
C.迎合了领袖的意志品质D.造成了政府与人民疏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颁布了新的发明创造奖励条例,鼓励技术革新,奖励发明创造。条例规定,可以按发明创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额最高可达10万卢布。该条例的颁布(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D.优化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工业制品价格居高不下,工农业“剪刀差危机”出现了。为应对“不利”形势,农民开始联合起来囤积粮食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给苏联实施的农业控制计划和工业化战略带来了不利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抵制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较为成熟
C.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这说明苏联(     
A.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轻工业有所发展
C.斯大林模式消极作用明显D.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022-10-2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启后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927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为520万吨,1928年为635万吨,1929年为1362万吨。这一现象(     
A.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为苏联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缓解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34年7月,斯大林在接见英国作家威尔斯时说:“工程师、生产组织者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而是按照领导人的命令、按照国家的利益所要求的去做工作的。....不应该认为技术知识分子能起独立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此说旨在(     
A.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初步建立起新经济体制的框架D.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34年2月,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消费品生产以高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进行,但到1939年,重工业超额完成计划,轻工业则没有完成计划。这说明,当时苏联(     
A.已认识到工业结构失衡的弊端B.将建设重心转向了消费品工业
C.受到了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影响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调整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到1932年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53.4%,轻工业的比重则由60.5%下降至46.6%。五年计划虽然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未同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3月1日,集体化的农户教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7.6%猛增到56%。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场运动的结果使苏联构建起完整的“计划经济”制,确立了斯大林所设计的国家统制型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一五”计划期间的核心工程涵盖了国防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带来了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巨大需求,而国家的供给能力却严重不足。于是,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被陆续纳入到统购统销的范围之内。为了配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还对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与“一五”计划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摘编自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途径,并指出该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性中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建设上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9 . 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苏联农庄有拖拉机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机械化春耕、播种、收割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71%、54%、44%。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A.制造业围绕农业机械展开B.农机普及率占据世界首位
C.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推广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