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到1932年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53.4%,轻工业的比重则由60.5%下降至46.6%。五年计划虽然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未同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3月1日,集体化的农户教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7.6%猛增到56%。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场运动的结果使苏联构建起完整的“计划经济”制,确立了斯大林所设计的国家统制型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一五”计划期间的核心工程涵盖了国防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带来了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巨大需求,而国家的供给能力却严重不足。于是,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被陆续纳入到统购统销的范围之内。为了配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还对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与“一五”计划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摘编自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途径,并指出该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性中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建设上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2 .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决议提出"在合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巩固和发展。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农业生产落后面貌B.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C.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来到苏联寻找工作机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人员们发现,此时的苏联“人们饭食上出现了土豆烧牛肉,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A.说明工业化的环境日益优化B.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C.反映苏联探索经济建设新路D.与当时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4 . 苏联“一五”期间,各种发明和合理化建议约50万件(条),由此而节约的资金仅在重工业领域就达10多亿卢布。“二五”期间,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增加了1倍以上。工资基金在1933年为340亿卢布,而在1937年则已增加到810亿卢布。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激发了新经济体制的创新活力B.提升了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C.沿用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D.调动了工农大众的劳动积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2年,苏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分别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1. 1%和10.6%,两者所提供的农业商品占苏联农业商品总产值的84%。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业集体化运动已大规模开展B.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下
C.集体农庄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2020-08-05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