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进程D.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2023-01-21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沙皇时期,俄国的文盲率高达75%,到1939年,苏联全国识字居民达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倍增长。这一成就(     
A.表明苏联把教育放在首位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C.提高了苏联政治的民主化D.缩小了苏联城乡收入差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34年7月,斯大林在接见英国作家威尔斯时说:“工程师、生产组织者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而是按照领导人的命令、按照国家的利益所要求的去做工作的。....不应该认为技术知识分子能起独立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此说旨在(     
A.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初步建立起新经济体制的框架D.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4 . 列宁曾说:“无论如何要继续前进并学会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0世纪30年代,面对有人质疑苏联大部分大型企业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斯大林表示,社会主义的经济并非“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     
A.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B.存在发展速度偏慢问题
C.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D.承认西方科学技术成就
2022-08-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9年12月,苏联通过《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议,强调在各级经济机构中实行“一长制”原则,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加强对企业的技术领导,并精简工业管理机构。这一决议的实施有助于(     
A.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突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
2022-08-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对传统理论和体制发出了严峻挑战,建立起了受国家政权领导但又为国家服务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并且为小生产者的存在正名:农业上,每一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多打粮就能多得粮食,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在这一政策下,农民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这就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为商品的流转、商品经济的恢复和活跃创造了条件。此外,这一政策还改变了内战后期产品的免贵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合并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二   斯大林往往打着列宁旗号,大量地引证列宁的话,实际上斯大林与列宁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斯大林主义是背离列宁的思想的。在军事共产主义结束后,列宁强调把全国视为一个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的,并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过渡形式,而斯大林对苏联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消息报》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过程中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这也对此后的领导人产生影响。

——摘编自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材料三   关于苏联的部分观点

人物观点
美国前总统布什苏联发生的事情(苏联解体)是我们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
一些西方学者极权主义这一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可悲结局。
吴雄丞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条“拆除社会主义大厦”的路线。

——摘编自林志彬《苏联剧变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7 .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A.商品经济繁荣B.工农业协调发展C.国际地位提高D.工业化成就突出
8 . 对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历来说法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苏联30年代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说明:左上角的大工厂寓意为工业化是集体化顺利进行的来源。中间描绘了加入集体农庄后的美好前景;农业大丰收,生产机械化。中下部是使用拖拉机耕作。下方圆圈中的小图展现了以前使用畜力耕作的情景。右下部描绘了农民,交公粮的情景。最下面的俄语“KomeKTHBH3Iun”是“加入农业集体化农庄”。

材料二   “工业殖民地说”由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太大,商品供应不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因而农民不愿意多生产粮食,也不愿意把粮食卖给国家,因为粮食价格过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国家从农业、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业沦为了“工业的殖民地”。对农业生产力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使苏联的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据王春良《论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
9 . 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布尔什维克掌握技术成为专家。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国民的素养B.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C.助推工业化实施D.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10 .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社会聚焦于科学成就,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多视为“过去的残余”,有些古老的建筑(如教堂)甚至因被视为有害的存在而被捣毁,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保护历史遗迹的倡议但并未引起政府重视。这说明,此时的苏联
A.文化保护政策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B.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待加强
C.民间社会缺少对历史文化遗迹的必要认知
D.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文化遗产的保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