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1919年,列宁认为只有“确立对粮食、布匹和一切产品的垄断,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我们才真正接近了社会主义”。与之相吻合的措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22-12-10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 . 1918年,敌对势力“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占领了苏俄3/4的土地"。苏共中央认为“苏维埃共和国已在敌人包围之中。它应当不是在口头上面是在实际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为此.苏俄政府(     
A.与德奥谈判并退出一战B.参加巴黎和会稳定西方秩序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协调英法两国共同打击德国
2022-10-11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 . 1918年苏俄实施的《粮食专卖法令》中规定“凡有余粮而不把余粮运到收粮站者以及滥用存粮酿私酒者一律宣布为人民的敌人,交革命法庭判处10年以上的徒刑,没收全部财产,永远驱逐出村社;对酿私酒者还要处以强制性的社会劳动。”该法令属于(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体制D.斯大林的集体农庄
2022-07-18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 . 下图所示是一幅关于苏俄(联)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宣传画。画面中高大威猛的苏俄红军战士挫败了英、法等国的企图。该画反映的事件
A.结束了封建的沙皇统治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取得了卫国战争伟大胜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2021-10-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专辑-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6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
1928425.1355118.217330
19401831.716592.327.159564
增幅(%)330.08367.2549.09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2020-11-25更新 | 339次组卷 | 26卷引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
7 . 1920年7月,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
C.恢复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8 . 列宁在评价某项经济政策时说:“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下列属于该政策内容的是
A.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食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将部分国有企业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开展大规模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
2019-08-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21课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嵘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探索的?
(3)从三次改革调整机遇中,谈谈你对现代经济改革的认识。

10 . 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
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
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