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就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的事实”之一,这一模式指的是什么?有何基本特点?

(2)基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这一“国民经济的事实”,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基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严峻形势,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上所述,有关“国民经济的事实”的论述和举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哪一思想精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嵘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探索的?
(3)从三次改革调整机遇中,谈谈你对现代经济改革的认识。

3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这两个经济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2022-06-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苏联(俄)探索了一条独特的治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开始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和道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即1922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增长36.6%,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谷物产量仍增加了20%。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工农关系明显好转。

——摘编自田恬秀《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使苏联摆脱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材料三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及其局限,据材料,概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最佳模式的理由。
(2)据材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经济上迅速取得成就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试指出苏联经济建设对当时治国理念的启示。
2020-07-2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加剧,“一切为了前线”成为当务之急。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的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1921年,列宁又提出“面包会有的”“把粮食税固定下来”,并允许自由贸易,难得一见的土豆、鸡蛋、香肠又进入了州门眼帘。从1929年下半年起,更强劲的“农业风暴”雪卷苏联大地,部分农民公开抛荒,公开宰杀牲口……20世纪初期的苏联农业发展状况,给世人许多启迪。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83初,全国“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3%,全国1.8亿农户获得农业生产的自主权。198310月,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撤稍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其中864872个企业不同程度得到外资支持;1985年根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农产品价格较1978年上涨23%。198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倍。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实施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1-06-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这与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2020-11-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7 .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征集额”和“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相关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实践这些观点推行的经济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新型现代化途径”的主要特点,简要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修正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
2020-04-18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8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所采取的行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9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2018-10-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实上,从总体来看,这时列宁更多考虑的仍然是依靠国家垄断和国家干预的“革命办法”来逐步消灭商业、小经济、小企业主和资本主义。他更多强调的是同小生产者及其投机活动作斗争,往往视其为国家垄断事业的“敌人”和“多头蛇”。他仍然把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只能加以消灭,而不能在建设中加以利用。

﹣﹣胡笑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探索》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宏观调节有了一定的加强,肯尼迪欣赏法国政府的所谓指导性计划。法国政府向重点企业提出经济目标,但没有东欧流行的那种严密的中央控制。他意识到单靠财政和金融杠杆以及就业法模糊不清的目标来管理美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肯尼迪逝世以后,约翰逊政府与肯尼迪时代相比,以前处于市场力量控制的一些领域受到政府的更多干预。约翰逊政府掀起了一股推广社会政策的浪潮。它依靠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扩张所达不到的有特殊困难的集团给予补充津贴。有人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是新政的幽灵又在美国游荡。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正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生产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以致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14.4%,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者以凯恩斯主义导致“通货膨胀”为理由,用回到小政府和自由放任的理论武器向之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美国大地出现了反国家干预的回潮。

﹣﹣姜圣复《论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与苏俄在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方面的相似性。
2020-07-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