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019-01-30更新 | 4736次组卷 | 76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2019-01-30更新 | 3000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21年,列宁说:“目前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与材料中“国家资本主义”直接相关的举措是
A.取消自由贸易
B.实行固定粮食税
C.实行按劳分配
D.租让制和租赁制
4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指
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大中小工业国有
5 . 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D.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2018-09-29更新 | 372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2018-02-03更新 | 400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24年苏联颁布法令,将农民所担负的各种国家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这说明
A.国家经济已实现了好转
B.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
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D.自由贸易进一步活跃
8 . 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10 . 实行余粮收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这
A.体现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大提高
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