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工业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下半年,在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之时,苏联却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对此,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布哈林认为,问题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恰恰不是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 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这才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

——摘自刘宏《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粮食收购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斯大林随后采取的经济发 展策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

——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

——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
(3)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
2023-02-02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

材料二   1951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为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

——摘编自刘红《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
2021-07-2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材料二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出产谷物的者份征粮办法》,…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衣少征,贫农不征…大工业战前就开始了,19201129日,最高国民经济奏员会决定,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金业,全部收归国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

材料三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

材料四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
(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