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1925年,英国提出保卫资本主义世界免遭苏联威胁论;1927年,英国向苏联递交断绝外交关系照会;1927年6月,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后,西方六国外长会议主张对苏进行“十字军讨伐”。对此,斯大林明确指示,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启动工业化,应对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国际形势。这说明当时苏联(     
A.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已不合时宜B.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具有必然性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的阻碍
2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普遍采用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衰
3 .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8-14更新 | 71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1937年4月,苏联宣布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下面相关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发展中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性计划体制
C.注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D.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曾讲道:“苏东社会主义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
B.是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农业,从而造成重工业的落后
D.最高苏维埃成为形同虚设的表决机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二   过去的一年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条战线上都发生大转变的一年……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内大体上已经顺利解决了重工业基本建筑工程资金积累问题,实行了发展生产资料制造业的加大速度,造成了我国变为五金国的前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转变,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二周年而作)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转变”是如何“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是如何使小农国家发生改变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其学说的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随着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社会化生产不断扩大,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古典自由主义终结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行政干预、提升政府在维护个人自由及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被人们广泛接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1年网络泡沫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更是打破新自由主义神话,让美国模式威信扫地,使人们的信心发生彻底动摇。

——摘编自徐飞彪《美国乱局背后的新自由主义衰落》

材料二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商品货币关系基本被取消。但落后的生产力条件和普遍的小农生产,导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设想难以实现。列宁推动实施了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联迅速推进了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形成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斯大林重新确定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即众所周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存在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1956年的“秘密报告”后,赫鲁晓夫推动的经济改革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松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反思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讨论重新形成。

——摘编自王立胜《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罗斯福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情况,并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9 . 1928年,一位苏联经济学家在《真理报》撰文指出,尽管过去3年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苏联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似的却歪曲反映出来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是生产过剩、求低于供,苏联则是商品荒、求过于供。由此可见,该作者(     
A.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
B.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反思
C.认为苏联应该加快建设的步伐
D.希望苏联尽快恢复新经济政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对传统理论和体制发出了严峻挑战,建立起了受国家政权领导但又为国家服务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并且为小生产者的存在正名:农业上,每一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多打粮就能多得粮食,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在这一政策下,农民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这就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为商品的流转、商品经济的恢复和活跃创造了条件。此外,这一政策还改变了内战后期产品的免贵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合并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二   斯大林往往打着列宁旗号,大量地引证列宁的话,实际上斯大林与列宁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斯大林主义是背离列宁的思想的。在军事共产主义结束后,列宁强调把全国视为一个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的,并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过渡形式,而斯大林对苏联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消息报》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过程中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这也对此后的领导人产生影响。

——摘编自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材料三   关于苏联的部分观点

人物观点
美国前总统布什苏联发生的事情(苏联解体)是我们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
一些西方学者极权主义这一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可悲结局。
吴雄丞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条“拆除社会主义大厦”的路线。

——摘编自林志彬《苏联剧变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